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  健康 > 养生茶换塞外马 明朝生意最火爆的交易所在甘肃
养生茶换塞外马 明朝生意最火爆的交易所在甘肃

时间:2023-07-05 17:02:40    来源:凤凰网

张有财

茶马互市,简单来说,就是中原王朝以茶叶向游牧民族换取中原所缺乏的马匹资源。当然,当时茶叶换取的商品,并不完全只是马匹,还包括动物皮革、牛羊之类等中原所缺乏的东西,游牧民族换取的也不仅仅是茶叶,还包括铁器、布匹和粮食等。茶马互市的传统,由来已久,早在唐代,就有了唐朝通过和回纥、吐蕃用茶叶换取马匹的记录。到了宋代,比之唐朝时期,面对的对手除吐蕃外,还多了辽、西夏、金国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,其对于马匹的需求量更大,为了解决战马不足的问题,宋代在京城设立了大提举茶马司,专门负责组织用蜀地的茶和西北地区的藏、羌等少数民族换取战马。到了明代,茶马互市制度已经颇为成熟,并上升到了国政的高度,标志着茶马互市走向了巅峰阶段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、明代茶马互市产生的原因

明代是茶马互市的巅峰阶段,明代茶马互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第一个是明朝内地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经济上互补的需要。内地盛产茶叶,而西北少数民族缺少茶叶,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盛产良马,而内地缺少马匹。由于西北藏族、蒙古等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,日常饮食以奶类、酥油、牛羊肉等高热量、高脂肪的奶酪和肉食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,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,这些都不利于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。地处平原地区的人们主要通过食用蔬菜瓜果来减少热量的摄入,以降低患这类疾病的概率。但是,西北地区特别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区气候寒冷,环境恶劣,并不具有种植瓜果蔬菜的气候条件,而饮茶则可以较好改善此种状况。因茶叶中的芳香油具有消食生津、溶解脂肪、降热之效用,自唐代以来,茶叶成为藏族等少数民族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备物品,正如《明史·食货志》载:“蕃人嗜乳酪,不得茶,则因以病。故唐、宋以来,行以茶易马法。”而内地多以农业为主,良马较少,尤其是边防,更是需要大量的战马。明朝初期,为了攻打盘踞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,军队中对于马匹的需求数量很大。而马匹又主要倚仗于藏区,所以政府就加强了对茶马贸易的控制。《秦边纪略》载:从“阶州而河州,西而西宁,折而北而庄浪,又西而凉州、甘州、肃州,东而靖虏、宁夏,及于榆林,比边卫也”,茶马两种物资的盈余与短缺,是双方开展茶马贸易的前提条件。以茶叶交换马匹,对双方都很需要、相互有利,如此情状,便在互通有无的交换规律下,形成了茶马互市的必然形式与物质基础。第二个是原因是政治原因。茶马互市贸易最初兴起之时,为民间自由贸易,不受政府管理控制。到了宋朝,虽然政府设置了相关的茶马司机构来管理,但其政治目的并不是十分突出。而到了明朝,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,统治者非常重视对茶马互市贸易的管理。究其原因,第一是为了稳定边境的安全,主要利用西部藏族、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对茶叶的严重依赖,通过茶叶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有效控制,并防止其与占据漠北的蒙古残元势力联合起来对付明王朝,使西部少数民族增强对中央的向心力;第二是军事方面的考虑,主要是从经济上削弱游牧民族,难于对明王朝产生威胁。朱元璋曾说:“盖制戎狄之道,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,我国榷茶,本贸易马,以备国用。”其意思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战马,中央用来配备给军队,防御或进攻西部和北部对明王朝怀有敌意的蒙古和藏族部落,以获得边境的安宁,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,使“戎人得茶,不得为害,中国得马,是为我利”。正如明代郎瑛所说的“是摘山之利而充厩之良,戎人得茶不为我所害,中国得马实为我利之大。非为马政军需之资,而驾驭西蕃,不能由我边境矣。计之得者,孰过于此哉!”所以明朝实行的茶马互市政策,一方面可以“固番人心”,一方面又可以“强中国”,即在政治、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得到好处。

二、茶马互市的管理

为了加强对茶马互市的管理,明王朝在唐代以来实行的茶马互市政策的基础上,无论从机构设置等制度上,还是在采茶、运输、存储、巡查等环节上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确保了在政府主导下的茶马互市的正常开展。

(一)设立茶马司,专门负责管理茶马互市贸易

在茶马贸易区,明王朝沿袭了宋代的做法,专门设置了众多“茶马司”这一机构,具体负责管理茶马互市贸易。茶马司设有司令、司丞,洪武十五年改设大使一人(九品)、副使一人(从九品),洪武四年(1371年),明王朝在秦州(今甘肃省天水市)设立了秦州茶马司,为明王朝设立的第一个茶马司,随后又在河州设立了河州茶马司(今甘肃省临夏市),而后又在洮州(今甘肃省临潭县)等地设立了茶马司,负责以四川、陕西汉中等地出产的茶叶,以交换西北蒙古、藏族等游牧部落出产的马,主要是与藏族地区的茶马贸易。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明王朝撤销了洮州茶马司,“以河州茶马司总之”。洪武三十年(1397年),时长兴侯耿炳文向朝廷奏言,说秦州距离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路途遥远,游牧民族开展茶马贸易往返不便,明王朝于是将秦州茶马司转移于西宁,设立了西宁茶马司。明永乐九年(1411年),明王朝根据茶马贸易的需要,又恢复设立了洮州茶马司。茶马司设立以后,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,由明初的秦州、洮州、河州、雅州四大茶马司,后调整为秦州、洮州、河州、雅州和岷州五大茶马司,后又改为西宁、河州、洮州、岷州、甘州、庄浪六大茶马司。其中,河州、洮州、甘州、西宁四个茶马司设置时间最长,终明之世没有多大变化,而河州茶马司因邻近甘青藏区的区位优势,以茶易马的数量最多,在六大茶马司处于中心地位。

关于河州茶马司的具体设立时间、地点和修建情况,明《河州志·官政志》有载:“茶马司,在州南四百步。洪武七年建。大使、副使二员收放茶斤,招易番马,以给边操。”清康熙年《河州志·公署》载:“茶马司,在州南百步,明洪武七年建。大使副使二员,收放茶斤,招易番马,以给边操。正德甲戌御史李润更修厅库,撰碑记。岁久倾圮。万历三年监守通判脱镐议允,除官价外捐俸,委州判赵应魁重修。国朝戊子火,顺治八年,监督府刘世祚重修厅堂、库房。康熙壬子,监督府郎熙漆修茶库二座,重建各库,积储无损。”根据以上记载,河州茶马司设立于明洪武七年,设在“州南四百步”。

(二)设置“茶课司”,对陕西、四川等茶产区进行征税管理

为了保证茶马互市中对茶叶的充足供应,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户部确定以陕西、四川茶叶易番马,于是在陕西、四川各产茶区设置茶课司,定税额,征收茶叶。《明史·食货四》卷八十《茶法》载:洪武初、定令:凡卖茶之地,令宣课司三十取一。四年,户部言:“陕西汉中、金州……西乡诸县,茶园四十五顷,茶八十六万余株。四川巴茶三百五十户,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。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。无主茶园,令军士薅采,十取其八,以易番马。从之。”于是诸产茶地设茶课司,定税额,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,四川一百万斤。当时明王朝在陕西、四川等采茶区的茶税征收具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,对于无主的茶园,都进行了“强采”,这些采茶区采集的茶叶不能用来民间交易,只能卖给官府,然后由官府统一贩卖。且不允许茶户储蓄茶叶,必须把多余的茶叶全部拿出来交给官府,用来换马。如洪武二十一年,四川布政司奏:“朝廷颁定课额,官自立仓收贮,专用市马,民不敢私采。”

(三)茶马互市的制度保障

为了加强对证茶马互市的监督,明王朝建立了茶马互市巡查制度,定期派遣专人对茶马互市开展情况进行巡视。《明史》载,这些巡查一开始每年“三月至九月,月遣行人四员,巡视河州、临洮、碉门、黎、雅。半年以内,遣二十四员,往来旁午”,后来改为“三月一遣”。明宪宗时期,由行人巡视改为专遣御史“巡理茶事”。明成化三年(1467年),明政府遣御史“巡茶陕西,番人不乐御史,马至日少,乃取回御史,仍遣行人,且令按察司巡察。已而巡察不专,兵部言其害,乃复遣御史”。为了防止边卫吏士对纳马少数民族的敲诈勒索,促使茶马互市进一步法治化,明王朝制定了金牌信符制度。《明史》载: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命曹国公杨景隆赉入番,与诸蕃要约,并敕谕各族“往者朝廷有所需,必酬以茶货,未许私征。近闻边将无状,多假朝命扰害尔等,不获宁居。今特制金牌信符,族颁一符。遇有征伐,必比对相符,始许承命,不然则伪,械至京师罪之”。金牌信符由“金牌”“信符”两部分组成,因二者并用而得名。“金牌”以铜制成,长1尺,宽3寸;“信符”以铁制成,长5寸,宽2.5寸。金牌信符的数量,《明会典》载:金牌信符“原额牌四十一面,上号藏内府,下号降各蕃。篆文日‘皇帝圣旨’,左日‘合当差发’,右曰‘不信者斩’。分别颁给洮州火把藏、思囊日等族,牌六面,纳马三千五十匹;河州必里卫二州七站西蕃二十九族,牌二十一面,纳马七千七百五匹;西宁曲先、阿端、罕东、安定四卫,巴哇、申中、申藏等族,牌一十六面,纳马三千五十匹。”从明王朝颁发的金牌数量来看,以河州卫和必里卫最多。遇有惩罚调集时,则遣人佩牌持符至所在地勘合。各游牧部落来边关缴纳马匹,需出示金牌信符,两半勘合,才能得到茶作马价补偿。金牌信符制度形式上是差发马,即象征性的实物赋税,实质具有官办茶马互市的性质。金牌信符制度在明洪武年间的推行,使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茶马互市,此时西北边茶运销进入了一段非商品化的官运官销期间,金牌纳马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,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,曾使明王朝获得了大量马匹。仅发给河州卫(当时贵德隶属河州卫)等卫所29族的21面金牌信符,就为明朝政府征集到了7500余匹马。发给西宁卫治下巴哇、申中等部族的16面金牌信符,仅征集到了3500匹马。

金牌信符的颁发使“以马代赋”的制度更加完善,有效制约了官方和地方茶马走私的情况。但是,由于后来茶马比价悬殊等原因,金牌信符也逐渐失去了作用。永乐时期,该制度已经行不通,宣德年间针对茶贵马贱的情况,西北牧民还曾全面抵制金牌纳马制。正德以后,因为受战乱,以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习性的影响,明朝政府颁发给纳马部族的金牌多有散失。明弘治十年(1497年),经都御史杨一清奏请予以恢复,曾采取用文书代替金牌征集马赋的办法,但收效甚微,直到明朝正统年间,金牌纳马制最终被迫废除。

(临夏州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)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